见到陈雨菲的那一天,她刚从巴黎回国不久,右脚脚踝的崴伤尚未恢复,与世锦赛女单冠军失之交臂的遗憾也难以回避。但此次谈话却没有丝毫沉重或闪躲之感。聊到羽毛球时,陈雨菲多次提到“开心”,笑容明亮,洒脱,显得格外动人。
对于陈雨菲而言,过去一年像是一个奇妙的“循环”。
2024年夏,巴黎奥运会,她以卫冕冠军身份出战,却在1/4决赛中负于队友何冰娇,抱憾离场。在那时,她形容自己的身体和精神状态为“破烂不堪”。短暂停赛后,她选择逃离羽毛球,去墨尔本留学,学习英语,享受城市漫步和自然景观,体验了与羽毛球毫无关联的轻松与愉悦。
2025年夏,她重返巴黎,在世锦赛中经历了戏剧性的战斗。她在半决赛中崴脚,却凭借强大的意志力战胜安洗莹;在决赛短暂休息不足一天后吞下八片止疼药,坚持到了最后,虽然未能最终夺冠,但她用尽全力诠释了体育精神。
看似整整一年里从一个失望到另一个失望,但对陈雨菲来说,这是一段极其特殊的经历。这一年,她暂别羽毛球,又回归赛场,触及更广袤的世界;她敢于剖白自己,无论离开还是归来,无论输赢,她展现出一种稀有而珍贵的自我表达。在羽毛球赛场上,她对胜负有了新的理解,重燃了对胜利的渴望,更找回了羽毛球本身带来的快乐。
从2024到2025,从一个巴黎到另一个巴黎,从过去的陈雨菲到如今的陈雨菲,她的故事是勇气与坚持的呈现,这背后,是她自己的讲述。
“我只允许自己难过了一瞬间”——这是她总结世锦赛半决赛后的心境。与安洗莹的对抗中,她本来占据优势,却在比赛中途崴伤脚踝。医生建议退赛,但她选择继续战斗,坚持完成了比赛。回忆起那一瞬间,她坦言:“感觉天都塌了。”但她冷静地调整战术,以手术般精准的节奏熬过了比赛,全力以赴,最终胜出。
相比半决赛,决赛的挑战更大。如她所言:“身体的疼痛会带来恐惧。”吞下止疼药却无法降低痛感的她,每一步都在与身体的极限作斗争。她一次次尝试救球,坚持至最后一秒,但还是输给了山口茜。赛后,她无法控制眼泪,但她直面失败:“这就是竞技体育,你只能接受所有的不确定性。”
决赛后,她独自在房间整理行李——面对沉静的空间,她感到无力,却没有选择沉溺于痛苦。她迅速回归训练,从失败中站起来,重新拾起对羽毛球的热爱和信心。
从东京到巴黎的备战周期,她经历了技术上的瓶颈和伤病带来的折磨。她在微博上坦承:“一直紧绷的弦,突然断得稀巴烂。”但她没有被困难击垮,依然直面压力并坚持走下去,因为她清楚,羽毛球不仅是一种工作,也是一种深爱着的生活方式。
未来,她的目标不再模糊。她渴望突破自我、迎接挑战,甚至明确表达了自己对“大满贯”的渴望。她不再掩饰自己的野心:“我最大的对手是自己,最大的敌人也是自己。”
巴黎见证了她的一次失败,也见证了她新的开始。陈雨菲没有回避失败,而是勇敢迎接下一次挑战。从巴黎的遗憾到另一场巴黎的努力,再到更远的未来,她的故事使人感受到竞技体育最深层的魅力:不仅仅是输赢,更是突破自我、超越极限,勇敢地追寻梦想。



